2025年6月6日,福建省“雙碳”能力建設中心見證了中國碳匯交易史上的里程碑時刻——全國首筆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交易在此達成。一項創新性的碳匯交易在閩江上游完成,中國的河流與湖泊生態系統正式被納入碳匯市場。
福建省南平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購買方,向福建武夷水工科技有限公司購買了河湖碳匯產品,交易憑證由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正式出具。這一交易標志著中國碳匯市場正式從森林、海洋領域擴展至河湖生態系統,開辟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1、科技賦能精準計量
河湖碳匯交易的難點在于精準計量。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項目團隊采用了多維度科技手段,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項目結合衛星遙感、激光雷達和AI大數據建模等先進監測分析技術,從不同角度和尺度提供碳匯變化的精準數據。這種“空天地一體”的監測體系,能夠實時跟蹤河湖生態系統碳儲量的動態變化,為碳匯交易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碳存儲庫之一,具有較高的碳匯開發價值。”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博士李航指出。項目建立的碳匯評估方法學,使這些自然資本的價值得以量化并進入交易市場。
2、三重成果填補空白
在交易儀式上,項目組發布了三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重要研究成果:
《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方法學》:構建了全國首個大江大河碳匯方法學框架
《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指南》團體標準:提供了可操作的核算規范
《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項目開發核查報告》:完成了首個案例實踐驗證
這三項成果共同構成了河湖碳匯開發的技術體系,為全國其他地區開展類似項目提供了標準化模板。福建在碳匯方法學研究方面已形成系統優勢——2025年5月,《DB35/T2238-2024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作為福建省漁業碳匯評估領域的首個地方標準正式實施。
3、碳匯交易倒逼綠色轉型
對于購買方南平鋁業而言,此次交易不僅是簡單的碳抵消行為,更是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一環。
“通過購買河湖碳匯,我們企業能抵銷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碳匯購買支出會促使我們加大對節能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投入,推動生產工藝革新,探索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綠色解決方案,倒逼我們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南鋁代表在交易現場表示。
南平鋁業總經理吳彩民介紹了公司的“戰略協同+技術創新+全鏈閉環”模式,該模式著力構建涵蓋能源轉型、工藝優化、再生鋁循環利用及數字化監測的全方位節能降碳體系。
此次碳匯交易將推動企業從“被動購買”向“主動減排”轉變,推進“綠色工廠”“零碳工廠”建設,打造“零碳鋁”等綠色產品認證。
4、從閩江到全國
河湖碳匯交易的全國性示范效應已經顯現。“河湖碳匯項目的開發及成功交易,進一步拓展了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李健表示,“這既反映了企業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低碳方面需求的增加,也促進了地方對河湖保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從湖南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到福建河湖碳匯交易,中國水生態碳匯開發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2025年1月,湖南首筆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在慈利縣完成簽約,7萬噸水土保持碳匯量以224萬元的價格出讓。
在海洋碳匯方面,福建也走在全國前列。2025年4月,全國首宗“沉積碳—惰性碳”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在連江達成,326。4噸碳匯產品以32640元成交。
這些創新實踐共同構成了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多元化路徑。
河湖奔流,碳匯新生。這場發生在閩江上游的碳匯交易,正在全國引發漣漪效應。中科院專家評價該項目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奔赴’”。
隨著《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方法學》等三項核心成果的發布,更多河湖碳匯項目有望在全國展開。福建霞浦的海帶養殖區、漳州的牡蠣碳匯項目相繼落地,中國碳匯市場正從綠色森林走向蔚藍水域,在綠水青山間書寫著生態價值轉化的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