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礦山上的光伏板、礦井里的5G信號、礦石加工區的零碳產業園,中非礦業合作正褪去“塵土飛揚”的舊衣,換上一襲綠色新裝。
長沙國際會議中心內,贊比亞工商貿投部部長奇波卡·穆倫加握緊話筒,目光掃過臺下數百位中非代表:“作為非洲第二大銅生產國,我們不再滿足于出口原始礦產。我們要成為南部非洲最大電纜生產國,期待中國企業參與礦產加工和清潔能源合作。”
他的發言激起一片掌聲。6月12日,作為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中非綠色礦產合作交流匯聚了18個非洲國家的代表,與會者近400人。
臺下,烏干達礦業部長露絲·南卡比魯瓦認真記錄著同行經驗。她的國家正推進稅費減免、完善法規等改革,加強管理鋰、稀土等關鍵礦產,推動從簡單開采向高附加值加工轉變。
1、非洲礦產轉型的迫切需求
礦產資源豐富的非洲大陸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長久以來,礦產開發未能充分惠及當地經濟,原材料出口模式使非洲國家錯失工業化機遇。
津巴布韋采礦與礦業發展部常秘彭瓦·庫納卡在論壇上直言:“我國制定了礦業附加值提升路線圖,希望在礦產開發、技術引進、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方面深化與中國企業合作。”這一訴求代表了眾多非洲資源國的心聲。非洲大陸需要從“資源輸出者”轉型為“制成品供應者”。
綠色轉型成為共同選擇。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低碳采礦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政策倒逼礦產供應鏈進行綠色升級。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江輝指出,商會作為國內唯一推動礦產供應鏈盡責管理的平臺,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負責任采購和可持續供應鏈治理,為資源地社區創造更多附加值。
2、中國技術的綠色實踐
華剛礦業在剛果(金)的礦山現場,巨大的電動礦車安靜行駛。這座由中國中鐵資源集團運營的礦山,配套的布桑加水電站保障了礦山100%使用清潔水電。這里生產的是“全球最低碳銅”,項目應用多項專利與綠色施工技術,構建了“基礎設施+礦產資源+社會責任”的成功模式。
中企正以技術創新推動非洲礦業綠色變革:
5G智慧礦山和無人開采技術日益廣泛應用,提升安全性和效率;
數字化管控系統優化資源利用,減少浪費;
資源開發與清潔能源及產業鏈融合不斷深化,延長本土產業鏈。
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湖南郴州展示了更多綠色方案。該市擁有世界級鎢、鉍等礦產和1300億元產值產業鏈,探索出全生命周期生態管控、“礦山治理+文旅融合”等創新模式。
郴州已與53個非洲國家開展經貿往來及技術輸出,計劃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3、簽約項目的綠色行動
論壇現場,一批中非綠色礦業合作項目集中簽約。贊比亞喬馬50MW光伏項目、納米比亞10MW太陽能公園光伏項目、非洲礦山配套電站項目等清潔能源合作格外醒目。
這些項目將解決礦山能源清潔化的關鍵痛點。傳統礦山依賴柴油發電,碳排放高企。“光伏+礦山”模式正改變這一格局。合作不僅限于能源領域。中國可持續礦產供應鏈技術合作項目簽約,將推動中國綠色采礦標準、技術和設備走進非洲。
中國在非企業社會責任聯盟主席刁春和強調,綠色礦業合作對可持續發展和民生福祉至關重要。該聯盟發起的“百企千村”活動已覆蓋50多國,惠及8000多萬非洲人民。
“綠色礦業與‘百企千村’共同實現環境修復、資源增效和民生改善,”刁春和表示,“前者通過技術創新減少生態破壞,后者聚焦社區民生項目。”
4、經貿平臺的綠色使命
本屆中非經貿博覽會規模空前,52個非洲國家、4700余家中非機構參會,總規模超2.8萬人。博覽會專設智慧礦山技術與設備展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湘企展示了先進的綠色采礦裝備。
博覽會成為中非綠色轉型的加速器。2024年,中非貿易額達2956億美元,同比增長4.8%,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中國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貿易結構也在變化。中國科技產品、機械設備、綠色產業鏈更多進入非洲市場;非洲特色產品、手工藝品、輕工消費品不斷豐富中國市場。
博覽會期間舉辦的30場經貿活動中,綠色礦產、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主題占據重要位置。湖北、重慶、安徽等省區市舉辦專場對非經貿交流活動,共同打造地方對非合作窗口。
非洲國家商務活動創歷屆之最,6個非洲國家自主舉辦商務交流活動,展現非洲國家在綠色礦業領域的主動性和話語權提升。
中非經貿博覽會落幕之際,中國可持續礦產供應鏈技術合作協議已跨越重洋,在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的礦區生根。
綠色礦產合作正改變非洲發展軌跡。中國在非企業社會責任聯盟發起的“百企千村”活動惠及8000多萬非洲民眾,綠色礦山與社區發展相得益彰。當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這片古老大陸的礦產資源不再只是地下的財富,更成為點亮28億人低碳未來的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