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鹽沼濕地間,監測設備悄然記錄著每一克碳的流動軌跡,離岸生態潛堤削減著驚濤駭浪的力量,耐鹽堿固碳植物在曾經的荒灘上蔓延生長。
2025年6月12日,威海南海新區迎來了一場引領中國藍碳未來的關鍵培訓——由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海洋碳匯技術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全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及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在為期三天的“理論授課+現場教學”雙軌學習中,共探海洋碳匯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路徑。
此次培訓聚焦政策、技術、市場三大維度,設置了碳匯政策、監測評估、增匯技術研發、交易市場等核心課程,為加速實現“雙碳”目標注入海洋動力。
1、南海新區:藍碳發展的天然實驗室
威海南海新區憑借其豐富的生態資源,已成為我國藍碳技術研發與示范的理想試驗場。區內擁有大面積鹽沼、海草床等典型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為技術應用提供了真實場景。
依托這一優勢,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構建了“科研-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體系,已建成多個生態示范基地,選育近20種耐鹽堿固碳植物品種,修復岸堤、濕地面積達26萬平方米。
“南海新區的優質碳匯資源,將成為新技術落地的理想場景。”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有軍指出,這些資源將助力構建更完善的藍碳生態體系。
2022年8月,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海洋碳匯分會正式落戶南海新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擔任會長,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任秘書長。這一國家級平臺為區域藍碳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2、技術標準化:藍碳發展的里程碑突破
本次培訓班最突出的成果,在于實現了藍碳監測方法的統一規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馮旭文在培訓中強調:“此次培訓統一了藍碳監測、調查及評估方法,對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長期以來,海洋碳匯監測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數據可比性差、碳匯計量結果難以獲得國際認可。培訓班通過資深專家與一線技術骨干組成的授課團隊,針對海洋碳匯技術應用中的關鍵環節開展專題輔導。
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已在此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完成海帶養殖碳匯方法學開發,牽頭編制《海帶栽培項目碳匯計量與監測技術指南》等團體及地方標準。這些成果為培訓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培訓特別注重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的銜接,威海市海洋監測減災中心工程師李強表示:“海洋碳匯領域發展迅速,通過培訓能及時掌握知識迭代方向,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
3、碳匯產業化:從科研探索到市場應用的跨越
藍碳的價值實現,最終要依靠產業化路徑的暢通。在威海南海新區,一群被稱為當代“賣碳翁”的研究者已深耕七年。他們從灘涂上一棵棵耐鹽堿植物的篩選開始,探索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我們在南海新區這片鹽堿地上發現一棵又一棵高耐鹽的鹽生植物,然后通過專業,變成一個能夠擴增的、能夠社會推廣的產業。”趙明波院長這樣描述他們的工作。
產業化探索已初具雛形。研究院開發出檉柳汽水、堿蓬籽食用油等藍碳衍生產品,同時積極推動碳匯交易實踐。2019年,他們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合作,進行了全國第一筆漁業碳匯交易的示范路演,在藍碳交易領域率先破題。
南海新區已建成1萬多平方米的生態種質繁育與開發示范基地,對6000畝濕地開展濱海鹽堿灘地植物改良實驗,為藍碳經濟與濕地建設、岸線修復結合提供了范例。
4、創新技術體系:離岸潛堤與微生物碳泵
在技術層面,培訓班展示了多項創新成果。其中,離岸生態潛堤技術成為關注焦點。該技術模擬天然牡蠣礁的生態功能,有效削減波浪動力對海岸的沖刷侵蝕,穩定潮灘生境。
這一創新成果構建了“離岸生態潛堤—潮間帶光灘—濱海鹽沼濕地—生態化海堤”四層立體防護體系,實現了生態減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增效。
在微觀層面,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論為培訓提供了科學支撐。該理論闡釋了海洋微型生物如何將活性溶解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溶解有機碳,可長期儲存在海洋中達5000年。
MCP理論為實施增匯生態工程提供了新思路:通過陸海統籌,減少陸源氮磷輸入,可增加近海碳匯、減少富營養化和赤潮等生態災害,實現多重效益。
5、藍碳未來:構建海洋負排放新格局
本次培訓班為海洋碳匯領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臺,通過標準化建設與技術賦能,推動我國海洋碳匯產業向專業化、規范化方向邁進。
展望未來,藍碳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監測體系標準化、增匯技術多元化、碳匯交易市場化。培訓班在三個方向均進行了前沿探索,為行業發展指明了路徑。
在威海規劃中,位于南海新區的“藍色碳谷”是全國第一家海洋碳匯主題園區,將成為海洋經濟先導區,重點發展海洋碳匯、現代種業等新興產業。
2021年,南海新區獲批建設首個海洋負排放主題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與全國海洋碳匯聯盟等機構成立了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這些平臺將推動威海藍碳研究持續走在全球前列。
培訓班結束后的清晨,南海新區海岸帶上,火焰般跳動的堿蓬與翠浪般翻涌的檉柳構成一幅生態畫卷。這些由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選育的近20種耐鹽堿固碳植物,已在26萬平方米的修復濕地上扎根生長。
藍碳監測設備的傳感器在潮間帶靜靜記錄著碳通量數據,這些數據將沿著培訓班建立的標準化流程,匯入中國藍碳發展的基礎數據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