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作為全球首個系統性碳關稅制度,已進入關鍵過渡期(2023.10-2025.12),并將于2026年正式實施。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鋼鐵、鋁制品等直接受影響產品年規模超56億歐元,且未來可能延伸至機械設備等下游領域(占對歐出口55%)。從企業實操層面,應從以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
一、企業核心應對策略
1. 碳數據精準化管理
- 監測系統升級:部署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產線能耗數據,分工序建立能源消耗臺賬,確保直接排放(生產環節)和間接排放(外購電力)可追溯。
- 供應鏈協同:要求原材料供應商提供ISO 14064認證的碳足跡報告,采用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復雜零部件預估值使用比例不得超過20%。
- 第三方核驗:優先選擇CNAS認可的國內核查機構(如已獲IAF互認的7家機構),確保報告符合歐盟標準。
2. 低碳技術升級與成本優化
- 工藝改造:
- 鋼鐵行業:推廣氫氣直接還原鐵技術,替代傳統高爐,降低噸鋼碳排放12%以上。
- 鋁/水泥行業:引入余熱回收系統、生物質燃料替代煤炭,降低間接排放強度。
- 綠電消納:采購綠證(如中國GEC)抵扣間接排放,探索綠電直供模式降低電力碳足跡。
- 碳資產對沖:參與全國碳市場購買配額,積累CCER抵銷額度,縮小與歐盟碳價差距(當前中國40-60元/噸 vs 歐盟100歐元/噸)。
3. 供應鏈與市場重構
- 綠色采購:建立供應商碳績效檔案,優先選擇低碳認證伙伴,推動物流“公轉鐵”(鐵路運輸碳排放僅為海運1/3)。
- 市場多元化:
- 降低歐盟依賴:開拓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市場,利用中歐班列低碳物流優勢。
- 國內增量: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規避CBAM覆蓋范圍。
二、2025年過渡期關鍵行動
根據新規調整,企業需在以下節點前完成合規準備:
2025年全年 僅允許標準方法計算碳排放,默認值使用受限(≤20%) 升級數據采集系統,淘汰估算方式,實測關鍵工序排放
2025年1月起 CBAM平臺開放出口商自主填報模塊,支持“一企多客戶”數據共享 注冊歐盟平臺賬戶,統一上傳產品碳排放數據,減少重復申報
2025年內 開放“授權申報人”資質申請(2026年強制要求) 指定專人參加歐盟認證培訓,提前準備資質材料
2025年Q4(預期) 歐盟評估擴圍至有機化學品/聚合物,公布2026年默認值更新 跟蹤政策草案,評估下游產品風險,調整產能布局
三、政府與行業協同路徑
1. 政策工具利用:
- 申請低碳技術補貼(如CCUS項目資助)、綠色信貸優惠。
- 推動國內碳市場覆蓋鋼鐵、鋁業,爭取與歐盟碳價互認。
2. 行業協作:
- 通過行業協會制定統一核算標準(如鋼鐵行業EPD平臺),組織CBAM申報培訓。
- 聯合發聲抵制單邊保護,爭取歐盟認可中國“能耗雙控”等非碳價政策減排貢獻。
四、實施路線圖
診斷期: --> [碳盤查與風險識別- 完成供應鏈碳審計- 識別高排放工序
建設期:
1、系統部署與認證- 安裝監測設備- 獲取第三方核查報告
2、供應鏈重構- 簽訂綠電協議- 建立低碳供應商清單
3、資質申請- 申報“授權申報人”- 參與歐盟平臺測試
2026年后: 優化期
1、參與碳交易- 購買配額/CCER對沖成本
2、申請綠色金融- 低碳技改貸款- 碳減排補貼
案例參考:河南某鋁企通過余熱回收改造,單噸產品減排12%,年省CBAM成本超800萬元;鄭州企業利用中歐班列低碳物流,降低供應鏈排放18%。
CBAM既是成本挑戰,也是產業升級契機。企業需以2025年為關鍵窗口期,構建“數據-技術-市場”三位一體體系,將碳管理轉化為綠色競爭力。同時密切關注英國(2027年實施)、加拿大等跟進政策,布局長期貿易風險對沖。(碳匯林網王軍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