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環保署大樓內,堆疊如山的監管文件被標注“作廢”印章,澤爾丁署長簽署的草案在桌角投下長長陰影——一場席卷全球氣候治理的風暴正從華盛頓悄然啟程。
2025年6月11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署長李·澤爾丁宣布一項顛覆性政策:全面取消對燃煤和燃氣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的所有聯邦限制。這項名為《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監管撤銷提案》的文件,標志著特朗普政府繼二次退出《巴黎協定》后,在氣候政策上最為激進的逆轉。
草案核心主張令人震驚——EPA聲稱化石燃料發電廠的排放“不會對危險污染或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影響”,因其僅占全球排放量中“很小且下降的比例”。
1、政策轉向:從監管到放任的劇變
美國環保署的草案劍指兩項關鍵法規:拜登時期對燃煤電廠碳捕集的要求,以及對新建燃氣電廠采用低碳技術的強制規定。該機構在5月2日已將草案送交白宮審查,6月正式公布并啟動公眾評議程序。
監管邏輯的根本逆轉構成政策核心。EPA在草案中辯稱:
美國發電廠排放僅占全球總量的3%,且比例持續下降
取消排放限制不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實質性影響”
現有技術無法以“可承受成本”實現深度減排
這種論述與科學界共識形成尖銳對立。聯合國數據顯示,化石燃料貢獻了全球75%的溫室氣體排放和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國電力行業作為該國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其發電量占全球總量的17.4%,人均用電量高達12,300千瓦時。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EPA官網數據明確顯示:發電廠排放占全球氣候變化污染物總量的30%。政策主張與自身數據間的矛盾,暴露出政治考量對科學事實的碾壓。
2、科學爭議:被否定的氣候共識
EPA草案中“影響微弱論”遭遇科學界的集體駁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邁克爾·奧本海默指出:“不能因問題有多重誘因,就為最大污染源開脫”。這種邏輯相當于因癌癥有多種病因就放任吸煙。
健康代價已被量化卻遭忽視。拜登政府時期的EPA曾測算:嚴格限制發電廠排放,到2035年每年可避免:
1200例過早死亡
870例住院就診
48000次學生缺課
更嚴峻的是汞污染的回歸風險。EPA同步推進的另一項政策將撤銷發電廠汞排放限制——這種神經毒素可導致嬰幼兒永久性腦損傷。參議員謝爾登·懷特豪斯警告:“這等于給劇毒污染物開綠燈”。
3、政治引擎:化石利益驅動的政策轉向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議程始終與化石燃料產業緊密捆綁。2025年3月,澤爾丁署長啟動“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放松監管日”,鎖定約30項環境法規作為廢除目標。
政策節奏顯露非常規性。白宮要求EPA在12月前完成法規撤銷工作,而通常此類流程需一年以上。這種異常加速,恰逢人工智能爆發推高電力需求,為傳統能源擴張提供契機。
資本市場迅速反應。政策風聲傳出后,美國最大煤炭生產商皮博迪能源公司股價應聲上漲。石油行業組織“美國能源聯盟”主席托馬斯·派爾更公然稱贊該草案為“符合法治的良好進步”。
更深層目標在于推翻監管基石。澤爾丁正私下推動白宮推翻2009年“危害調查結果”——該結論為《清潔空氣法》監管溫室氣體奠定法律基礎。一旦成功,聯邦政府監管各類碳源的法定權力將徹底瓦解。
4、健康代價:被犧牲的環境正義
政策逆轉最殘酷的代價將由弱勢群體承擔。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指出,廢除清潔空氣保護將加劇低收入社區和少數族裔聚居區的污染負擔——這些社區本就長期承受著不成比例的工業污染。
汞污染威脅兒童健康。氣候與健康醫學協會執行主任麗莎·帕特爾博士質問:“難以想象我們會在保護兒童免受汞危害的問題上開倒車”。此前汞控制法規使美國電廠汞排放下降超80%,而新政策可能逆轉這一成就。
經濟賬同樣觸目驚心。美聯社分析顯示,被廢除的條例原本每年可挽救約3萬人生命,并節省2750億美元醫療支出。當EPA聲稱要降低“美國家庭用電成本”時,卻刻意忽略了更高的健康代價將由民眾以生命和醫療費支付。
5、全球沖擊:氣候治理的多米諾骨牌
美國作為歷史累計排放第一大國的政策轉向,正在沖擊全球氣候治理框架。在特朗普簽署退出《巴黎協定》行政令僅五個月后,發電廠排放限制的廢除,標志著美國徹底放棄國際減排責任。
雙重標準削弱道德權威。當美國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責任時,自身卻為全球第二大發電排放國松綁。這種矛盾使氣候談判中的公平性原則遭受重創。
更令人擔憂的是示范效應。巴西、澳大利亞等資源型國家可能效仿美國,放寬本國化石能源管制。環保組織“環境保護基金”總法律顧問維姬·巴頓警告:“化石燃料發電廠的污染水平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華盛頓特區的夜晚,EPA大樓的燈光依然明亮,但辦公室名牌已悄然更換——氣候政策辦公室的門牌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能源保障處”的嶄新標識。
當澤爾丁署長宣稱新政策將“直插氣候變化信仰的心臟”時,他或許未曾計算:被“信仰”包裹的是多少哮喘兒童的呼吸,多少沿海社區的存續,以及多少物種在變暖世界中的最后生路。
EPA前署長吉娜·麥卡錫的控訴已成讖語:“縱容污染加劇的決策,將使澤爾丁永遠背負為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賣命而犧牲公眾健康的歷史罵名”。
這場政策逆轉的代價,最終可能將由布魯克林區的哮喘患兒、佛羅里達的颶風災民、乃至孟加拉國的稻田耕作者共同償付——他們的聲音,從未出現在白宮的法規審議會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