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開州鯉魚塘水庫的粼粼波光下,藻類正悄然固化萬噸二氧化碳——這座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首次以每噸60元的價格進入碳交易市場。
2025年6月,全國首單水庫水生態碳匯交易在重慶落地。開州區通過開發《水庫溫室氣體減排方法學》,將鯉魚塘水庫4236噸碳匯以25.4萬元成交,標志著中國“四庫聯動”(防洪庫、水源庫、資源庫、碳匯庫)生態治理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1、方法學攻堅:破解水域碳匯計量難題
重慶團隊耗時三年攻克三大技術瓶頸:
碳通量監測:布設12個浮標站實時監測CO₂/CH₄通量,精度達0.1mg/m²·h
藻類固碳模型:建立藻類生物量與碳匯量換算公式,校準誤差<5%
沉積物封存評估:通過巖芯采樣證實水庫沉積層年封碳量達8.2萬噸
該方法學填補了全球水庫水生態碳匯計量標準空白,獲生態環境部CCER方法學備案號(VNM-09-002)。
2、交易機制創新:四庫聯動的價值轉化
項目構建“生態資源-碳資產-資本收益-保護投入”閉環:
交易資金將專項用于:
擴建200公頃水生植物帶
投放50萬尾濾食性魚類
建設庫區濕地碳匯監測站
3、產業協同:激活千億級生態資產
重慶1300座水庫蘊藏巨大碳匯潛力:
技術紅利:三峽水庫應用該技術后,年碳匯量可達1200萬噸(相當于再造34萬畝森林)
金融創新:重慶農商行推出“碳匯權質押貸”,鯉魚塘項目獲貸800萬元
區域協作:與湖北簽訂《長江水庫碳匯開發協議》,共建跨省交易平臺
4、政策突破:水域碳匯的國家樣本
該項目觸發三重制度創新:
確權登記破題:頒發全國首張《水域碳匯產權證》,明確碳匯資源歸水庫管理單位所有
交易規則構建:制定《淡水水體碳匯交易實施細則》,設定開發主體準入標準
跨域補償機制:下游萬州區向開州支付80萬元/年生態補償金,反哺碳匯保育
開州碳匯交易大廳的電子屏上,鯉魚塘水庫的實時碳匯數據與重慶碳市場價格曲線同頻跳動。當4236噸碳匯完成交割,25.4萬元資金注入生態修復賬戶,這座年供水量1億立方米的水庫,從此多了一重“水下森林”的身份標簽。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所言:“每噸60元的水庫水生態碳匯價格,丈量的是藻類固碳的科學價值,更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制度創新”。隨著長江流域37座大型水庫啟動碳匯開發,這場始于重慶的“藍色革命”,正為全國水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打開新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