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內蒙古烏蘭察布風電場旁,三峽集團的工程師們盯著控制屏上跳動的碳排放數據發愁——年薪25萬也難尋既懂智能電網調度又能做碳資產核算的復合型人才。
2025年6月,北京科技大學一則招生簡章引發產業界震動:全國首個“碳中和創新班”正式啟動招生。這一由毛新平院士領銜的專業,首批僅招收50名學生,卻承載著填補中國“雙碳”領域百萬人才缺口的重任。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相關人才需求近百萬人,而現有從業者僅約10萬人,供需矛盾尖銳。
當鋼鐵企業碳管理部門兩年擴編至30余人仍不敷使用,當碳咨詢崗位年薪飆升至25.55萬元卻一將難求,中國雙碳戰略的推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困局。
1、人才斷層:產業轉型的致命瓶頸
中國“雙碳”領域面臨三重人才危機:
教育供給嚴重不足。全國百余所高校開設新能源專業,年培養規模不足萬人,風電技術技能人才僅3000人左右,與每年新增近3萬崗位形成巨大落差。某碳咨詢公司總監坦言:“收到的簡歷多為環境專業背景,既懂化工工藝又能建模碳金融的鳳毛麟角”。
知識體系結構性錯配。傳統專業聚焦單一工序減排技術,而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系統思維。以年產3000萬輛汽車的制造大國為例,汽車材料制備環節的深度減碳,需貫通材料設計、生產流程到循環再生的全鏈條技術人才。
行業轉型遭遇能力真空。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企業碳管理人員多從環保、能源崗位轉行,對碳市場交易機制和前沿減碳技術掌握不足。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發電企業碳管理部門從無到有,某大型集團團隊兩年擴至30余人,2025年計劃再增十余崗位,卻苦于找不到合格人才。
2、創新突圍:北科大的“鋼筋鐵骨”育人模式
面對人才困局,北科大構建四維培養體系:
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兩大“雙一流”學科,設置可持續材料與低碳冶金兩大方向。課程打破傳統壁壘,重構“低碳設計-綠色制造-循環再生”知識鏈條,編寫全新教材體系。可持續材料方向專注金屬高質化再生技術,低碳冶金方向攻關電冶金與多能耦合優化。
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創新班設置兩次關鍵遴選:大一末選拔30人本碩貫通,大二末選拔20人本博貫通。這種機制確保50%學生進入碩士培養,40%直攻博士學位,實現跨學科知識無縫銜接。
產教科教雙元驅動。依托“鋼鐵工業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寶武集團等20余家龍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學生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如二氧化碳捕集轉輪裝置研發——該技術通過三級余熱利用設計,將捕集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農業碳肥,曾獲“挑戰杯”創業競賽金獎。
院士領銜導師矩陣。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掛帥,組建“院士領航-學術大師指導-國家級人才主導-青年骨干支撐”的四級導師團隊,實施“一生多師”指導模式。
3、就業圖景:綠領人才的黃金時代
碳中和創新班的畢業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窗口: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毛新平院士預測:未來5-10年產業對雙碳人才需求將現“井噴”。僅寶武集團、五礦集團、中國碳交易所等頭部企業,每年在碳管理、碳金融領域的研究生需求就超3萬人。
職業發展三維空間:
頂層設計層:政府與政策研究機構急需系統規劃人才
技術攻堅層:鋼鐵、水泥等高碳行業技術減排崗位需求激增
碳經濟運營層:碳交易所、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部門人才缺口顯著
薪資水平領跑行業。獵聘網數據顯示,2025年碳排放相關崗位平均年薪達25.55萬元,較三年前增長66%,而傳統制造業同期薪資漲幅僅15%。
4、輻射效應:教育革命的產業賦能
高校專業重構浪潮。2025年全國三所高校同步開設碳中和專業,昆明理工大學聚焦區域碳足跡核算,北京師范大學側重氣候政策研究,與北科大形成互補。教育部計劃三年內將雙碳相關專業布點擴大至50所高校。
產教協同深度進化。中國寶武集團與北科大共建的“鋼鐵工業碳中和產教融合基地”,將企業真實減排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與“氫基豎爐替代傳統高爐”等前沿課題,畢業設計直接服務產線改造。
認證體系加速完善。隨著人社部“碳排放管理員”新職業落地,北科大正聯合行業制定碳核算師能力標準,解決企業招聘無標可依的困境。
當毛新平院士在開學第一課展示這塊“零碳鋼”樣本時,創新班的50名學生已然明了: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者,更是中國工業綠色基因的編程者。
隨著教育部要求2025年實現實踐課程占比超40%、實習累計滿1學年,隨著更多地方將人才專項經費納入雙碳預算,這場始于北科大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中國碳中和征程的人才基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