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容后,覆蓋排放量占比一舉突破60%,一場由數據質量驅動的碳監測革命正在工業領域悄然興起。
2025年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正式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
這是自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首次擴圍,新增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排放量新增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使全國碳市場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從40%提升至60%以上。
方案明確提出“探索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并建立“國家—省—市”三級數據質量審核機制。這一要求正在工業領域掀起一場碳監測設備的升級換代浪潮,數十億元市場空間即將打開。
一、政策破局:碳市場擴圍的歷史性一步
經國務院批準,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這份方案標志著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入“多行業兼容”新階段。
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納入后,全國碳市場完成了從單一發電行業向多行業管控的跨越。管控的溫室氣體種類也實現了突破:鋼鐵、水泥行業管控二氧化碳(CO2),鋁冶煉行業則需額外管控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
根據“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方案設計了分階段實施路徑:
啟動實施階段(2024-2026年):2024年配額按實際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
深化完善階段(2027年后):建立配額總量逐步收緊機制,推動單位產品碳排放持續下降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相關負責人指出,擴圍實現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三個“單一”管控向三個“多元”轉變:由單一行業管控轉為多行業兼容,從單一能源活動排放管控轉向兼顧能源活動與工業過程排放,從單一二氧化碳管控擴展為多種溫室氣體管控。
二、監測革命:碳數據質量成市場生命線
隨著三大行業約1500家企業入市,碳排放數據質量成為市場健康運行的核心挑戰。
《方案》針對數據質量痛點,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措施:
月度存證制度:要求企業對關鍵參數進行月度存證,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報送
三級審核機制:實施“國家—省—市”三級數據質量審核,嚴把化石能源消費量等關鍵參數
分級分類管理:允許數據基礎薄弱企業采用缺省值,減輕管理負擔
“數據質量是保障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生命線。”生態環境部在解讀方案時特別強調。該部門已針對三大行業發布了6項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規范,在管理平臺分行業建設數據管理模塊,實現“填報錯誤智能預警、關鍵參數自動計算”。
在線監測將成為未來趨勢。生態環境部明確表示將“探索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推動企業開展燃料、原輔材料等參數的高質量實測。
三、市場需求:三重驅動引爆百億空間
碳監測市場正迎來量、質、技術三重需求爆發。
1.規模擴張
納入三大行業后,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新增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增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中研普華研究報告顯示,在雙碳目標下,監測點和政府監測點的市場可達數十億元。
2.精度提升
鋁冶煉行業需監測CF4和C2F6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技術要求顯著提高。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董戰峰指出:“碳監測的實施將帶動常規污染物監測設備的更新換代,相關設備制造商將迎來新的市場需求。”
3.技術創新
遙感、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動碳監測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2024年《關于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研制20項計量標準,開展25項關鍵計量技術研究。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謝安表示:“細化的數據需求有助于發現企業的高排放環節和潛在減排機會。例如鋼鐵行業公司需推進低碳冶煉技術,進行大規模環保升級。”
四、企業挑戰:從數據管理到履約成本
新納入企業面臨多重挑戰,亟需建立系統的碳管理體系。
數據基礎薄弱是首要難題。鋼鐵、水泥生產工藝復雜,排放源分散,監測難度大。鋁冶煉行業的全氟化碳排放監測在國內更屬全新領域。
履約成本壓力同樣不可忽視。根據方案:
2024年度配額基于實際排放量等量分配,企業無履約成本
2025和2026年度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思路分配,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
2027年后將建立配額總量逐步收緊機制,減排壓力加大
“大多數鋼鐵、水泥和鋁冶煉企業迫切希望盡快納入,特別是碳排放管理水平高、綠色低碳優勢明顯的企業意愿更加突出、態度更加積極。”生態環境部在調研中發現。
為幫助企業過渡,方案設計了分級分類管理機制,允許中小企業采用缺省值計算,并簡化核算鏈條。同時,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行業企業開展“實彈練兵”,通過平臺功能測試熟悉市場規則。
五、競爭格局:技術賽道上的國產化突圍
碳監測設備市場正形成“傳統龍頭+創新企業”的競爭格局。
環境監測行業領先企業憑借成熟產品占據優勢,而新興企業則聚焦高新技術和智能解決方案,展現創新能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技術突破方面,國產設備正打破進口壟斷。靈析光電推出的光腔衰蕩光譜法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HGA-331),技術指標達到世界氣象組織(WMO)要求,部分指標超過國外產品。該公司還開發了閉路式CO2渦度通量分析系統,為碳排放監測提供精準工具。
歐盟碳市場經驗表明,監測、報告、核查體系(MRV)是市場有效運行的核心支撐。中國正在建立自己的MRV體系,備案核查機構已達300家,技術標準形成統一框架。
隨著《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實施,企業碳管理需求激增,碳監測服務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六、未來趨勢:三大方向重塑市場格局
碳監測行業正沿著三條主線加速演進。
1.技術智能化
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碳監測領域。區塊鏈技術確保排放數據不可篡改,人工智能則用于優化配額分配和交易策略。生態環境部已在管理平臺引入智能預警系統,實現“統計分析快速便捷、排放報告一鍵生成”。
2.標準國際化
2025年底前,中國將制定50項“雙碳”領域國家計量技術規范,推動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技術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正積極參與全球碳市場機制談判,推動碳監測技術國際互認。
3.市場金融化
隨著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430億元,碳金融創新加速涌現。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2024年碳市場成交量達1.89億噸,成交額181.14億元。
金融機構加速布局碳金融衍生品,碳質押融資、碳期貨交易規模年增30%,碳金融產品占比提升至30%。
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一家鋼鐵企業環保部門負責人正密切關注車間的實時監測屏幕。這些設備傳輸的數據將直接影響企業數千萬的履約成本。“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理念正在1500家新納入企業中生根發芽。
碳監測設備廠商的訂單排到了明年。一家國內企業新推出的光腔衰蕩光譜法溫室氣體分析儀,技術指標已超過進口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市場預計,未來三年碳監測市場規模將達數十億元,成為雙碳目標下增長最快的環保細分領域之一。
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占比突破60%,這場靜悄悄的監測革命,正成為中國經濟綠色轉型最堅實的數字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