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貝養殖區碧波之下,一場價值5萬元的碳匯交易正在為中國的藍色碳匯市場開辟新航路。
2025年6月6日,浙江海洋大學內,嵊泗縣檢察院與嵊泗山海奇觀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寧波產權交易中心的見證下,簽訂了一份特殊的協議。檢察院使用5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認購了500噸嵊泗厚殼貽貝養殖沉積惰性有機碳匯。
這是全國首例依托司法程序完成的貝類養殖沉積惰性有機碳匯交易,標志著我國在“海洋生態司法保護+藍碳市場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筆交易的背后,是浙江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數年的科研攻關,更是對國際學術界長期爭議的“貝類養殖是否屬于碳匯”問題的有力回應。
一、科學遠征,終結國際爭議
長期以來,國際學界對“貝類養殖是否屬于碳匯”爭論不休,成為制約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堵點。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教授團隊直面這一難題,以舟山嵊泗厚殼貽貝為研究對象,開啟了一場科學遠征。
團隊依托野外調查和長達600多天的實驗觀察,采用同位素標記技術,首次清晰追蹤到貽貝攝食后藻源碳的沉積與轉化路徑。
研究發現,貽貝不僅加速了有機碳向海底沉降,更通過篩選特定功能微生物,將大量碳轉化為化學性質穩定、難以被分解的惰性有機碳,長期封存于沉積物中。
基于這一機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藻-貝-菌”(3M)三元共生增匯理論,為雙殼貝類養殖活動的碳匯功能提供了系統性辯護。
2025年,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于水產領域頂級期刊《ReviewsinAquaculture》,為貝類碳匯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我們終結了爭議,證明了貽貝養殖是實實在在的碳匯過程。”嚴小軍教授強調。
二、從實驗室到海洋,碳匯核算破題
理論突破亟須應用出口。在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下,浙江海洋大學聯合寧波海洋研究院,將實驗室成果推向廣袤的嵊泗養殖海域。
團隊深入枸杞鄉萬畝貽貝養殖區,結合航次調查與沉積物定點采樣,依據國際權威的《濱海藍碳》手冊標準,開發出國內首個貝類養殖惰性有機碳匯核算方法學。
經嚴格測算,確認枸杞鄉貽貝養殖區年均可產生惰性有機碳匯1979噸,并據此形成《嵊泗縣厚殼貽貝養殖惰性碳碳匯核算報告》。這一精準量化為碳匯貼上“價格標簽”——每噸100元,使嵊泗貽貝的生態價值得以市場化衡量。
5月21日,由浙江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權威機構組成的專家組在舟山市檢察院召開項目評審會,一致通過該核算方法及碳匯量認定。“這不僅是技術認證,更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破圈’實踐!”嚴小軍在評審現場感慨道。
三、司法實踐,創新生態修復
科學認證的完成直接催化了司法實踐的創新飛躍。嵊泗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非法捕撈案件時,創新性地引導當事人自愿以認購碳匯履行賠償責任,實現“破壞者”向“修復者”的身份轉化。
“這既是對生態損害的創新補償,更是對海洋固碳服務價值的市場認可。”舟山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旭征表示。
嵊泗山海奇觀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此次碳匯的“賣方”,擁有418戶貽貝養殖戶、養殖面積達2.23萬畝,養殖區域蘊含豐富的藍碳資源。企業方代表透露,此次碳匯交易收益將全部用于貽貝養殖技術升級、漁民環保養殖能力提升等,造福當地養殖戶。
此次司法藍碳交易不僅推動海洋碳匯資源與司法保護機制深度融合,更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與漁民增收的多贏路徑。
四、全國探索,碳匯漁業興起
浙江嵊泗并非孤例。近年來,中國沿海地區紛紛探索貝類碳匯交易,推動海洋碳匯市場化進程。
2025年1月,廣西欽州完成首宗大蠔碳匯交易,回收當地養殖企業的300噸大蠔蠔殼用于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該項目經第三方核算確定碳匯交易量為292噸,最終以2.352萬元成交。
福建莆田則大力推進花蛤、鮑魚、牡蠣、雙線紫蛤“四大貝苗”種業創新和水產養殖,探索碳匯漁業發展新業態。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云萬村、巖下村與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簽訂了全國首單村集體海洋碳匯交易合同,實現碳匯司法公益補償的同時,43萬元收入全額入賬村集體賬戶。
“莆田三灣環繞,海洋資源、碳匯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和發展前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麋鳴指出,在構建現代海洋經濟體系、搶占藍色低碳經濟高地方面大有可為。
五、未來之路,打造中國方案
“簽約儀式是起點,遠非終點。”嚴小軍在簽約儀式中展望未來,“聚焦惰性有機碳的‘貝類藍碳核算方案’,已清晰展現出一條可計量、可監測、可交易、符合國際標準的路徑。”
浙江海洋大學計劃推動設立嵊泗貽貝碳匯核算基準地,制定貽貝碳匯計量新標準,并推動貝類養殖納入IPCC藍碳目錄。學校期待與司法機關、企業、交易平臺深化合作,共同將嵊泗打造為“全國藍碳司法實踐示范基地”,為中國乃至全球海洋生態治理與碳中和目標,輸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海大方案”。
從實驗室里600余個日夜的研究,到國際頂刊的學術認可,再到司法實踐的破冰首單,浙江海洋大學以“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解開了貝類藍碳的價值密碼。
隨著碳匯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推廣,碧波之下的貽貝不僅為沿海居民帶來經濟效益,更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自然解決方案。
舟山嵊泗的萬畝貽貝養殖區如今承載著雙重價值——既是漁民增收的“藍色糧倉”,又是珍貴的“藍色碳庫”。隨著首筆司法碳匯交易的落地,一條融合科技、法律與市場的創新路徑已然清晰。
浙江海洋大學團隊的目光已投向更遠:推動貝類養殖納入IPCC藍碳目錄,將嵊泗打造為全國藍碳司法實踐示范基地。未來,當全球氣候治理的視線投向海洋,中國的貝類碳匯方案或將成為藍色星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您認為海洋碳匯交易將如何改變沿海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