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減法思維是一種哲學觀和方法論,對于解決當前中國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它與傳統的“增長至上”、“增量發展”模式截然不同,通過做減法、去冗余、回歸本質,來實現系統性的優化和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其現實意義表現在:
一、 推動宏觀經濟從追求規模到提升質量
中國經濟的傳統動力是投資和要素驅動,帶來了高速增長,但也積累了諸如產能過剩、債務高企、資源錯配等問題。減法思維體現在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僵尸企業”。這看似減少了GDP數字,實則將寶貴的資本、勞動力、資源從低效領域釋放出來,轉向高端制造、新能源、科技創新等更高效的領域,優化了經濟結構。且有助于國家去杠桿與防范金融風險。過度依賴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減法思維要求主動壓降非金融企業尤其是國企和地方政府的過度負債,化解重大金融風險,讓經濟發展建立在更健康、更穩固的基礎之上,雖然短期內會陣痛,但長期看是必需的“排毒”過程。可直接破除GDP崇拜。減法思維倡導不再單純追求GDP增速這個“量”的指標,而是更關注就業、居民收入、環境質量、創新能力等“質”的指標。這意味著政府要勇于舍棄一些對數字好看但實際效益低甚至有害的投資項目。
二、 有助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簡政放權,激發活力
過度監管、行政審批繁瑣一直是市場主體的痛點,抑制了創新和效率。當前政府進行的“放管服”改革,其核心應用就是做政府的“減法”,換市場的“加法”。大量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推行負面清單制度、簡化辦事流程,意味著政府將權力下放,把本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交還給市場。這極大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為企業和創業者松綁,激發了內生經濟增長活力。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政府從“運動員”兼“裁判員”的角色更多地轉向“裁判員”,專注于制定規則、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直接插手具體的經濟活動。
三、 減輕企業負擔有利于社會發展,提升幸福感
社會領域的許多問題源于“加法”做得太多,負擔過重。“雙減”政策是減法思維在社會領域的典型實踐。通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旨在糾正扭曲的教育生態,減輕家庭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學習回歸校園、回歸本質。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緩解社會焦慮、釋放生育潛力、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針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減法思維要求大力精簡文件、會議、考核評比,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從無窮無盡的文案和接待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四、 對企業轉型和個人生活進行聚焦,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過去粗放增長時期,企業傾向于盲目擴張、多元化。減法思維倡導企業“回歸主業”,聚焦核心競爭力和核心技術,砍掉不盈利、無前景的業務線,通過專注和創新來建立長期優勢,而非單純追求規模。在物質極度豐富的消費社會,減法思維倡導個人生活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和浪費,更關注精神充實、健康和生活品質。這有助于形成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消費觀念,緩解個人的焦慮和壓力。
五、 針對生態環境的減法邏輯:償還舊賬,守護底線
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對生態環境欠下了巨債。當前推動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減法思維體現在做污染源的“減法”。嚴格關停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減少煤炭消費總量,淘汰老舊機動車等。這種“減”是為了生態環境容量這個“根本”的“加”,是為了“綠水青山”這個更寶貴的財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代價。
推行減法思維并非易事,面臨巨大挑戰:1. 短期陣痛:做減法往往會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速放緩、失業壓力(如去產能帶來的職工安置問題)、財政收入減少等陣痛,需要強大的戰略定力和有效的社會政策托底。2. 利益博弈:減掉的是冗余、落后,但背后往往是固化的利益格局。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者,阻力巨大。3. 觀念轉變: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各級官員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增量偏好”的思維慣性,建立新的政績考核觀。
減法思維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現實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破解發展困境的新范式。當“加法”做到極致、邊際效益遞減甚至產生負效應時,通過戰略性的“減法”來糾偏、重構、優化,是為未來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騰出空間、積蓄能量的關鍵智慧。它不是消極的退縮,而是積極的、以退為進的戰略性選擇,讓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加健康、高效、公平和可持續,最終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根本性轉變。這正契合了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王軍純)
版權聲明:本文由【王軍純】原創,首發于【www.3vmap.cn】。歡迎分享轉發,任何形式的轉載需遵循以下條件:
保留版權信息:請在轉載文章中顯著標明原文作者(【王軍純】)以及原文出處(【碳匯林網】及 原文鏈接:http://www.3vmap.cn/NewsShow.asp?Bid=11260)。
禁止演繹:未經作者明確書面許可,不得對文章進行修改、摘編、改編(包括但不限于翻譯、錄制音頻視頻等)。
禁止商業使用:未經作者明確書面許可,不得將本文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轉載于商業網站、出版物、付費專欄等)。
授權與合作:如有轉載、刊載、改編或其他合作意向,請通過【nk_wjc@163.com】與作者聯系。
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