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
|
可再生能源推動中國上半年碳排放下降1%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8-28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2025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電力行業減排成效顯著,這標志著中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總部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最新研究表明,中國2025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
作為中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電力行業的排放量在上半年下降了3%。研究人員將這一下降主要歸因于中國快速增加的太陽能發電設施。
1、中國碳排放實現結構性下降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勞里·米呂維爾塔為英國“碳簡報”網站所做的研究顯示,中國2025年上半年碳排放量呈現下降趨勢。這一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發生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表明中國正在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
該研究預計202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廠的裝機容量將再次創歷史新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實現全年下降。
2、電力行業成為減排主力的力量
電力行業作為中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其排放量在2025年上半年下降了3%。
研究表明,今年1月至6月,中國電力行業的煤炭使用量下降了3%。這表明中國能源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清潔能源正在替代傳統化石能源。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電力行業的煤炭消費下降對全國碳排放總量減少起到了關鍵作用。
3、太陽能發電引領能源轉型
太陽能發電的快速發展是中國碳排放下降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太陽能發電廠的裝機容量持續增長,為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在太陽能技術開發和部署方面投入巨大,已成為全球太陽能制造和安裝的領導者。太陽能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有助于減排,還能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安全。
4、中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
中國的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
5、碳市場助推減排進程
中國已經建立并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地方和相關行業開展碳達峰行動。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啟動和穩定運行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6.81億噸,累計成交額467.84億元。
碳市場通過市場化手段,將碳排放權轉化為一種稀缺資源和有價資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企業從被動減排轉向主動減排。
6、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決不是就碳論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場變革涉及到觀念重塑、價值重估、產業重構及廣泛的社會經濟和生活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低碳轉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國,積極推動碳市場建設,既是履行大國責任的表現,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7、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
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組織應對氣候變化培訓等方式,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
中國還牽頭發布“中國機電產品碳標識”,推動全球碳足跡標準統一,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
中國碳排放量的下降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日益普及。特別是太陽能發電廠的快速增加,使中國有望在2025年實現全年碳排放下降。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排放趨勢的轉變對全球氣候努力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穩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將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未來幾十年,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將繼續引領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治理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