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減法破局35(終結篇):關于運用減法思維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方案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20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站長專欄 |
碳匯林訊 關于運用減法思維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治理協同工作方案
一、 背景與總體思路
1. 背景: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做加法”的治理模式(如單純未端治理、疊加政策)成本高、效率低,甚至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引入“減法思維”,是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 總體思路:
以“源頭削減、過程簡化、效能提升”為核心,將減法思維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通過管理做“減法”(簡政放權、優化機制)、實踐做“減法”(減少排放、降低消耗)、評價做“減法”(精簡考核、注重實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減輕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以更少的資源消耗、更小的環境代價支撐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 核心原則
1. 源頭預防原則: 從決策和規劃的源頭避免環境問題的產生,而非事后補救。
2. 效率優先原則: 通過簡化流程、優化技術,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3. 系統協同原則: 打破部門壁壘,強化減污、降碳、節能、節水等工作的協同性,避免“合成謬誤”。
4. 實效導向原則: 以生態環境質量的實質改善和群眾獲得感作為最終評判標準。
三、 具體維度與措施
(一)管理維度:做“減法”于權責流程,提升治理效能。目標:通過簡政放權、優化整合,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主體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
1. 精簡行政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措施: 全面推進環保許可“一證式”管理改革,將環評、排污許可、排水許可等整合簡化。推行“多評合一”、“多測合一”,避免重復評估和監測。利用大數據共享,最大限度減少企業提交的紙質證明材料。減法體現: 減少審批環節、減少提交材料、減少辦理時間。
2. 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減干預)。措施: 制定并動態更新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明確禁止和限制開發的區域和行業。清單之外,政府“不干預”,賦予市場更多自主權。減法體現: 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隨意干預,明確邊界,給市場穩定預期。
3. 整合監管執法(減頻次、減干擾)。措施: 推行“綜合查一次”改革,整合環保、市監、安監等多部門執法檢查,避免對企業的多頭、重復檢查。廣泛應用遠程監控、無人機巡查、用能用電數據監控等非現場監管方式,實現“無事不擾”。減法體現: 減少現場檢查頻次,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干擾。
4. 破除信息壁壘(減孤島)。措施: 建設統一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整合氣象、水利、自然資源、工信等部門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減少各部門因信息不對稱而制定的冗余政策和開展的重復工作。減法體現: 減少數據孤島,減少因信息不暢導致的重復勞動和決策失誤。
(二)實踐維度:做“減法”于生產消費,降低環境負荷。目標:在生產端和消費端同時發力,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從根源上為生態環境減負。
1. 推動產業“減量化”發展。措施: 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和“散亂污”企業(做減法于落后生產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工業“無廢園區”建設,促進固廢資源化利用,減少最終廢棄物處置量。減法體現: 減少落后產能、減少原生資源消耗、減少最終廢棄物。
2. 促進能源和資源“減法”。措施: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做減法于化石能源。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計劃,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廣節水技術和工藝,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量。減法體現: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水資源消耗、減少碳排放。
3. 倡導綠色低碳“簡約”生活方式。措施: 推行“光盤行動”,減少食品浪費。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推廣簡約包裝。鼓勵綠色出行,減少私家車使用頻率。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使綠色消費成為社會新風尚。減法體現: 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減少白色污染、減少交通排放。
4. 保護與修復中的“減法”。措施: 推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減少對生態系統的過度人工干預。例如,用生態護坡替代硬質護岸,增強河流自凈能力。在生態修復中,優先選擇鄉土物種,減少外來物種引入和維護成本。減法體現: 減少人工工程、減少外來干預、減少后期維護成本。
(三)評價維度:做“減法”于考核指標,突出實績導向。目標:建立科學、精簡、高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剔除無效、過載指標,真正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績和群眾獲得感。
1. 精簡考核指標(減數量)。措施: 對現有各類環保考核、督查、評估項目進行整合清理,取消重復性、形式化的考核指標。建立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如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地表水水質) 為核心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體系。減法體現: 減少考核指標數量,聚焦核心關鍵。
2. 強化結果導向(減過程)。措施: 評價重心從“過程合規”向“結果實效”轉變。不過度關注臺賬、會議記錄等過程性材料,更注重通過環境監測數據、衛星遙感影像、群眾滿意度調查等來客觀評價最終環境效果。減法體現: 減少過程性檢查,減少“留痕主義”。
3. 推行差異化評價(減一刀切)。措施: 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發展階段和資源環境稟賦,實行差異化的評價考核標準。對生態脆弱區和重點保護區,強化保護性指標;對發展潛力區,側重綠色轉型效率指標。減法體現: 減少“一刀切”式考核,減少對地方發展權的誤傷。
4. 應用大數據評價(減人力)。措施: 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自動采集和核算評價數據,減少人工填報和核查,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效率,同時減輕基層迎檢負擔。減法體現: 減少人力投入,減少主觀評價偏差。
四、保障機制
1. 組織領導: 建立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減法思維在各領域的落地實施。
2. 法規政策: 加快修訂不利于綠色簡約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為做“減法”提供法律保障。
3. 能力建設: 加強對黨員干部“減法思維”的培訓,提升運用新理念、新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宣傳引導: 廣泛宣傳減法思維的典型案例和成效,營造全社會認同、支持和參與“為環境減負”的良好氛圍。
五、 總結
本方案旨在通過系統性、多維度的“減法”,重塑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路徑。其成功關鍵在于思想的轉變和行動的協同。從管理上松綁減負,從實踐上溯源減耗,從評價上聚焦減負,三者環環相扣,最終形成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王軍純)
版權聲明:本文由【王軍純】原創,首發于【www.3vmap.cn】。歡迎分享轉發,任何形式的轉載需遵循以下條件:
保留版權信息:請在轉載文章中顯著標明原文作者(【王軍純】)以及原文出處(【碳匯林網】及 原文鏈接:http://www.3vmap.cn/NewsShow.asp?Bid=11326)。
禁止演繹:未經作者明確書面許可,不得對文章進行修改、摘編、改編(包括但不限于翻譯、錄制音頻視頻等)。
禁止商業使用:未經作者明確書面許可,不得將本文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轉載于商業網站、出版物、付費專欄等)。
授權與合作:如有轉載、刊載、改編或其他合作意向,請通過【nk_wjc@163.com】與作者聯系。
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