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雄安誕生全國首個國標零碳園區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23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9月19日,雄安新區發生了一件對中國零碳建筑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雄安創新中心”)獲中國建筑節能協會頒發“零碳園區”證書并正式授牌。
這是全國首個依據國家標準評定的零碳園區,標志著中國在零碳園區建設領域實現了標準化突破。
這座總建筑面積約19.8萬平方米的園區,不僅是一座科研場所,更是一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達73.8%、建筑綜合節能率達到85%的零碳實驗室。它通過四維降碳技術體系,為全國園區零碳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一、園區概況:國家級零碳標桿的硬核實力
雄安創新中心作為雄安新區重點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科研及產業、試驗檢測、會議展示用房和地下空間。園區由5棟建筑呈圍合狀布局,中間星球形狀的建筑是會議展示中心,四角分布有4座科研產業樓。
目前,該園區已獲得國家部委及行業獎項榮譽31項、省市及雄安新區獎項榮譽22項。園區的零碳認證評定主要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組織起草的《零碳建筑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等標準規范。
這一國標標準結合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氣候特點、建筑用能特性和低碳技術發展趨勢,明確了建筑碳排放計算邊界、范圍與方法,首次科學界定了低碳、近零碳及零碳建筑/區域。
二、技術路徑:多維度的降碳創新實踐
1.能源供應清潔化
雄安創新中心在能源供應方面實現了根本性變革。園區采用復合式供能技術的清潔冷熱能源站,在地下設有多達1138口深度超過130米的地源熱泵管井。
“通過地源熱泵系統,投入1度電,相當于得到5度多電的熱量。”地源熱泵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邊爭介紹。
園區屋頂半數面積鋪滿光伏板,光伏系統年發電量可達273萬千瓦時,能滿足園區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園區還創新采用了最大規模的全域直流系統,有效減少交直流變換過程中的能量損耗。
2.能源配置柔性化
面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世界性難題,雄安創新中心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園區與大電網相連,根據自身新能源發電量情況,通過電力市場靈活地從電網購電。
同時,園區能夠實時監測不同地塊、不同區域的負荷情況,并實現均衡調配。這種柔性化能源配置模式使園區能夠在陰天光伏發電量下降時,同步調整內部負荷需求,實現發電與用電的動態協同。
3.園區管理智能化
在云端,雄安創新中心打造了園區智慧運營管控一體化平臺,實現了園區碳監測、能源智慧管控和園區智能管理。這一平臺管控著園區14.6萬個大小各異的設備,從空調、水龍頭到每間屋子的燈泡。
平臺可實時監測相關設備使用情況和耗電量,并隨之計算每棟樓、每層樓、每間屋子的設備能耗和碳排放情況。在大數據模型支持下,可以智慧計算上調、下調空間,實現柔性調配負荷和零碳管理。
三、市場化機制:電碳協同的“臨門一腳”
園區通過各項節能降碳措施,降碳率已達60%以上,但仍需電網供電,會產生間接碳排放。雄安創新中心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電碳協同交易平臺完成零碳建設的“臨門一腳”。
未來的電碳協同交易服務平臺將設在園區會議展示中心大樓,串聯起電力直接用戶、強制控排或自愿減排企業與電力交易市場和碳交易市場。
這一平臺對內實現園區全景碳監測,有碳排放監測、碳賬戶管理、碳排放診斷等功能。對外提供電碳協同交易服務,打通各類電碳交易通道,把能源供應方和需求方緊密連接起來,通過底層算法模型,建設智能決策系統。
四、推廣價值:可復制的零碳園區解決方案
雄安創新中心構建了標準化設計、模塊化產品、套餐化定制的推廣應用體系。該體系具有縱向深度足、橫向覆蓋廣的特點,可適配產業園區、社區、企業等各類不同對象,打造可生長、可測量、可推廣的生態型解決方案。
與傳統園區建筑相比,雄安創新中心構建了內部降碳、互動降碳、市場降碳和運營降碳的多維度降碳技術體系。這一體系為各類園區零碳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板與示范路徑。
園區還特別注重技術的可推廣性。例如,地源熱泵系統只是通過U形管內的自來水與地下土壤進行換熱,不采集地下水,因此不會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這使得該技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具有可復制性。
雄安創新中心的實踐表明,零碳園區建設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系統設計問題。園區構建的標準化設計、模塊化產品、套餐化定制推廣體系,已顯示出縱向深度足、橫向覆蓋廣的特點。這意味著零碳園區解決方案可快速復制到產業園區、社區、企業等不同場景。
其他園區可以借鑒其經驗,從能源供應清潔化、能源利用低碳化、能源配置柔性化和園區管理智能化四個方面系統推進。這座位于雄安新區的創新中心,已然成為中國零碳園區建設的一盞信號燈。
|
|
|